在李在明尚未上任之前,由于他出身低层,且推崇务实的政策方向,许多人对他抱有一定的期待。不同于尹锡悦盲目亲美的立场,李在明在对华言论上较为温和,未曾发表过过激的言辞,尤其在处理涉华问题时态度稳妥,没有恶意挑衅中国。因此,很多国内网友也对李在明产生了好感,认为他上台后能够改善韩国与中国的关系,带来更多的合作与共赢。
然而,李在明上台一段时间后,中韩关系的改善并未如预期那般显著。实际上,李在明展现出的外交态度让人感到突如其来地冷淡,甚至以一种“翻脸如翻书”的方式,迅速对中国亮出了“冰冷的利剑”。回顾他上台之前的言论,李在明多次强调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且两国在产业上深度绑定,尤其是韩国的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出口严重依赖中国市场。他明确指出,如果中韩两国发生脱钩,韩国的经济将遭遇重大打击。
展开剩余78%此外,李在明也曾表示,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至关重要,因此维持稳定的韩中关系对韩国非常重要。在批评尹锡悦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时,李在明曾指出,这些政策不仅未能给韩国带来实质好处,反而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他特别批评尹锡悦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无故刺激中国,并在慰安妇问题上对日本妥协,指出这不仅损害了韩国的国家尊严,还可能对历史真相产生不良影响。
李在明曾承诺,如果当选,他将采取务实的外交政策,尽量维持与所有国家的良好关系,并着重处理中美日这三个大国的外交事务。他特别强调,韩国在美中之间不会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寻求一种平衡,既不会过度依赖美国,也不会疏远中国。李在明的这一务实态度在韩国历届总统候选人中较为罕见,因此被认为是“亲华”路线,但也因此遭到一些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甚至有些日本和美国的网友将他污蔑为“亲中派”或“间谍”。
然而,李在明上台后的外交行动却与之前的表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上任后的第一天,李在明就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了电话通话,这表明他对美国的重视,符合务实外交政策的逻辑。但紧接着,第二天他便与日本首相石破茂进行了电话交流。而与中国的通话则推迟到了6月10日,这一行为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李在明眼中,美国、日本、中国在韩国外交中的重要程度:美国>日本>中国。从这一点来看,李在明的亲华形象显然有些夸张,更多地表现为务实而不偏向。
不仅如此,李在明上任后的两周内,韩国积极参与了美日联合在济州岛举行的空中军演。作为邻近国,中国显然是此次演习的主要“假想敌”,这无疑加剧了中韩之间的紧张局势。与此同时,韩国海警也对中国在黄海地区的科研导航设施提出了强烈的异议,扬言要通过设立新的警备区来维护所谓的“国家主权”。这些举动显然不符合李在明上台之前对中国温和友好的承诺,而让人不禁疑惑,李在明为何在上台后如此迅速地改变立场?
实际上,李在明的这些变化并非因为“老糊涂”或“忘记初心”,而是因为他需要应对国内保守派的巨大压力。韩国保守派力量,尤其是以尹锡悦为代表的国民力量党,虽然在选举中败北,但其依然占有约40%的民意支持。长期以来,韩国的保守派将“亲华”标签扣在李在明头上,不断对其进行攻击。因此,李在明上台初期,由于政权基础尚不稳固,他不能与这些反对派发生激烈冲突。为了避免被贴上“亲华”标签,他选择了推迟与中国的通话,并通过参与美日联合军演及对中国科研设施的批评来表明立场。
李在明的“亲美”态度并非只受国内压力的影响,还与美国的外交施压密切相关。韩国在军事和经济上严重依赖美国,而美国对韩国的影响力巨大。在李在明就职前一天,美国保守的反华智库哈德逊研究所明确提出威胁,要求韩国与中国脱钩,并在中美冲突中无条件站队美国,同时分担更多驻韩美军的费用。当前,韩国境内约有2.85万驻韩美军,且没有充分的战时指挥权。韩国在出口上也深受美国市场的影响,因此,即便李在明有意维持中立,现实的压力也让他不得不选择一条亲美但又不至于完全反华的外交道路。
总结来说,李在明的外交政策是现实政治的产物,而非出于个人倾向。韩国的外交环境使得任何总统都不可能走亲华路线,甚至很难做到中立。在美韩同盟的压力下,李在明只能在轻度反华、中度反华甚至重度反华之间做选择,而想要他走亲华路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与尹锡悦的强硬反华相比,李在明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就。
发布于: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